2015年度媒体宣传部分内容
1、《解放日报》12月27日,第6版,报道我校与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
语文教学鸿沟如何跨越
“要让这些00后的男孩女孩,体会几百年前封建家族里一个小妾的人生,这个难度有点高。”日前,在华师大一附中举行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会上,现场观课的内容是《红楼梦》“香菱学诗”一节,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华师大教授王意如有感而发。
语文课本上大量经典篇章,与学生所处时代相距遥远,不仅给教学带来挑战,甚至引发一些名作的去留之争。课堂上的鸿沟,如何跨越?
经典篇章存在“时间差”
一样的“香菱学诗”内容,华师大一附中、二附中的老师分别授课,教学设计各异。令人遗憾的是,当讲到作者设置人物走向的深意时,尽管教师努力启发,但学生依然反应不大。
“语文教学中,这样的鸿沟客观存在。”王意如坦言。为了让孩子体味几千年中华语言文字的美好及思想内涵,课本中列入大量经典篇章,每一篇、每一段甚至每一字都有特定时代背景。老师在教学时,面对的不仅是学生历史知识点的缺乏,还包括年龄、经历以及情感体会中的种种“未及”。
有关《背影》的风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此前有观点质疑,那位跨越铁路的父亲,是否违反交规?而已经工作的人则有不同感受:“离家上大学的火车上,看到窗外妈妈的脸,突然觉得自己读懂了《背影》里的全部情感。”
老师应做“造梯子”的人
王意如认为,老师应该成为那个“造梯子”的人。她举例,有些诗句、词章中,往往用“寒”表达清冷孤高之意,有的老师将如今年轻人中的流行语“高冷”引入,帮助理解,课堂互动效果不错。学生课后反馈,对这一部分的印象格外深刻。
这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记者了解到,有位语文老师为教《项脊轩志》,还把明史读完了。华师大一附中老校长陆善涛提出的办学理念之一“造就研究型教师”,明确意识和恒心是老师为学生打造理想课堂的核心,前者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后者需要心静如水,两者缺一不可。
在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马骉看来,教师在课堂呈现中应有情、有序、有趣,精心设计、目标明确,让学生走近经典。

2、《新民晚报》12月9日B6版,报道我校与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
3、官方新媒体平台“上海第一教育”,12月8日,报道我校90周年庆典活动。
12月22日,报道我校“同课异构”课堂。
4、《文汇报》4月28日头版,发布我校90周年校庆公告。
6月28日、10月28日和11月28日,专版报道。
  
附件一: 2015年学校工作部分成果.doc
附件二:学生认可你,就愿意学习.doc
附件三: 两校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活动.doc
附件四:00后学生难以理解.doc
附件五:聚焦有效教学 共建研究课堂.doc
附件六:立德树人蕴方略 培桃育李创佳绩.doc
附件七:研究型学校文化建设.doc
附件八:卓越教师显睿智 教书育人谱新篇.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