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效能的保障,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能成为学校教学发展的动力。学校注重教学研究工作,提倡研究型风气,建设研究型文化,并促使教学研究成果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我校注重把德育教育的内容与学科教育相融合,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挂帅的德育领导小组,培养了一支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德育融入学科教学的队伍,并编制了相应的校本教材。
我校以“培养研究型学生,造就研究型教师”这一办学理念统领学校各项教学工作。通过教学工作,培养受高校欢迎的“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善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研究型学生;构建学校实践性、研究性课程体系;建立适合于研究型学生培养的教学新模式;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科研意识强、教学有特色的研究型教师队伍。
一、研究制定教学改革规划,研究课堂教学改革
研究制定教学规划的基础上,我们还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
(一)基础型课程的教育改革方面
严格按照新课改学科课程标准进行基础型课程实施,落实教学目标,努力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双基”训练与培养能力、指导方法相结合,促使学生概念性知识、过程性知识与精神性知识的协调发展。
(二)研究提高课堂效率
(1)课堂教学要探索“三个如何”:如何通过教学行为实践,平稳地将近代的“传承”式教学,向现代的“研究、创新与超越”式的教学过渡,从而切实有效的推进“二期课改”向纵深发展;如何在研究与创新过程中,促使教师由传统的个体性的行为向教师团队专业发展转变,并形成相应的工作机制;如何在学科基础型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探索培养学生研究意识,指导研究方法,体验(前辈科学家)研究过程,强化课堂教学环节、教学模式,并通过适当的“课型”使之能够相对定型,便于日常教学的高效展开。
(2)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要处理好三个结合:其一是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其二是在处理讲授与训练的关系上,坚持以训练为主线,实现讲授与训练的有机结合。其三是在处理课本内与课本外知识的拓宽加深的关系上,坚持以课本为主,依据《大纲》、《考纲》,实现课本内与课本外的适度结合。
(三)从学生出发,搞好教学改革
(1)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一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学生(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及思维方式等);二是要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认识和发展潜能;三是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创设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和主动发展;四是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给予点拨、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2)课程实施过程要加强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反馈、考试与个别辅导等环节和流程的制度化建设。通过抓作业反馈的质来把“减负”工作落在实处。
(四)研究两纲,把握方向
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效融入德育元素。学科内部,以教研组为单位制定本学科课堂教学实施的课程方案。各学科之间通过共同备课、组室间交流等形式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不同学科两纲教育要有差异化,尽可能体现本学科特点和价值。

 

二、研究制定课程计划,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

在对学校教育背景的充分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将其内化为具有华师大一附中特色的课程计划,并给与校本课程建设以足够的重视,开发了一批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校本课程。
(一)学生培养目标
研究型学生的学习素养要求:在任何环境下都有强烈的竞争和探究意识;具备充分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和自主发展的信心和毅力;逐渐养成终身学习和终身研究的习惯和态度;能理性地规范自己的学习,有自己特色的学习策略;在学习和研究中有创新意识、抗挫意识、实践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等。
(二)学校课程目标和发展策略:
1.课程目标
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构能够体现附中学校文化特色的、国际比较领先的学校课程体系
2.课程实施策略
课程实施与学生发展相结合;学习内容与学习经历相结合;升学需求与终身发展相结合。
具体来说,要以跨学科、综合学科的理念审视和贯穿语言文学、数学、科学、社会学、艺术、技术、体育与健身、社会实践八大学科领域;同时要不断拓宽各个基础学科,使学科不断走向拓展和研究。
增加研究性学习在课程实施的比重,并对目前研究性学习理解和实践上的偏颇进行纠正。
三、扎实有效落实课程实施方案
(一)实施原则:
从课程的开设来看,我们强调基础课程能做出分层化(高考加试科目与结业考试教学的区分),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多样化与分层化,即课程的可选择性。从课程的管理来看,我们努力在三个方面作出改善,即可标准化、可量化、可搜集化。
(二)实施路径:
1.基础型课程的实施要求
(1)目标设定:
基础型课程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落实教学目标,把握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设定。
(2)教学重心:
处理好三个结合:在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在处理讲授与训练的关系上,坚持讲授与训练的有机结合,训练要适度有效;在处理课本内与课本外知识的拓宽加深的关系上,要在以课本为主的基础上,实现课本内与课本外的适度结合。
(3)常规落实:
课程实施过程要加强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反馈、考试与个别辅导等环节和流程的制度化建设。作业要适度有效,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逐渐形成校本化作业,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拓展型课程的实施要求
(1)目标设定:
拓展型课程科目应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活动(科目)目标、内容框架、教学与评价要求,尤其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做到有清晰的课程目标设定。
(2)教学重心:
拓展型课程中注意利用一部分时间传授知识外,也要利用较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研讨,除必要的讲授外,应安排一定的交流研讨时间和小组自由研究活动时间支持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3)常规落实:
拓展型课程同样需要强调对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反馈、考察等环节和流程的制度化建设,提高课程实施的可监控性与可测量性。
3.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要求
(1)目标设定:
研究型课程强调体验研究过程、实践研究方法与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要求学生的研究结果要有一定创新性。
(2)教学重心:
注重教学活动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独立探究意愿的培养与支撑。
(3)常规落实:
强调研究过程中情报收集的详细性;研究资料的可靠性的检测,以及为学习的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开放性提供支持与帮助。
(三)各年级课程实施特点:
由于适逢教育综合改革期,奉行“稳中有变、变中求准、以实应变”方针,16届、17届、18届三年就不同情况设置课时,逐步平稳过渡到新一轮课程方案。其中18届高一“稳中有变”,以高考新政与校情为依据,优化课时配置,突出三点即巩固关键学科基础,对学生学科选修课程进行教师与课程时间上的倾斜,同时为学生个性发展留出空间。17届高二“变中维稳”,在学科选修课程增加的情况下,由教务处做好前期人员设置与安排,做好选课数据处理,完善行政班教学与走班教学双轨管理,即时间上行政班教学与走班教学每天相对集中,班主任与课任教师打通沟通渠道,教研组与年级组互为协作,提高双重管理效率,尽可能创设教与学的延续性环境。16届高三“以实应变”,突出实效,即合理安排,立足数据切实管理,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既能做到重点突出,又能统筹兼顾,在课程设置上,强化语数外与加一教学,兼顾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四、抓管理、严监督,保证各年级学科及格率、体育课及格率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效能的保障,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能成为学校教学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教务处不断注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制订了一系列的有关教学教务方面规章制度,有:《教学常规管理总则》、《课堂教学细则》、《备课要求细则》、《高三文本》、《考试命题细则》、《考场规则》、《监考守则》、《阅卷细则》等等,规范和健全教学教务管理,保证教学次序和提高教学效率,多年来无任何重大教学事故。多年来,学校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关心学习困难的学生,严格执行升留级制度,严格把关,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人的发展为本,做好升留级工作,
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档案,按照市教委有关文件精神制订有效的学生学籍管理文档,图书馆、实验室和各专用教室的使用有制度、有记录,安全正常运行,确保高效使用。
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提出控制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的明确要求,每学期教务处检查学生作业并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师布置和处理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务处定期检查备课教案,要求开展备课组活动并做好记录。每学期开展教学公开周活动,严格执行每天行政人员随堂听课制度以督促和规范教学行为和教学语言文字,规定各类人员的每学期听课节数下限和检查听课笔记。注重课后的教研组集体评课活动并做好记录。
学校重视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体育及格率多年来连续为100%。学生身体素质主要指标抽查合格率在95%以上,近视新发病率控制在2%左右。
学校重视社团活动,积极成立各种社团,学生有相当的参与度, 2012年为63%,2013年为62%。 学校开设劳技课,创设条件,学生劳技课成绩连续多年全部合格。

五、教师教育教学成果显著,师生同获累累硕果
学校注重教学研究工作,提倡研究型风气,建设研究型文化,并促使教学研究成果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学校和教师获得了各方面许多奖项,从2014年至今计有全国、上海市、虹口区等不同级别竞赛中获奖合计302项,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附件一:“知识结构”教学 ---- “适度”、“有效”和“丰富”的课程策略.doc

附件二:关于五修课程的设计.doc

附件三: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学年度课程计划.doc

附件四:聚焦课程改革,培育个性发展.doc

附件五:课题申报表:文科学科知识结构.doc

附件六:2015学年度华东师大第一附属中学课程计划.docx

附件七:2014年和2015年学生获奖汇总.xls

附件八:个性化学生课表.ppt

附件九:华东师大一附中基于规准的调研校长汇报.docx

附件十:孟宪承班学生学习感言.doc

附件十一:以特色课程建设谋高度以实效课程管理求质量.doc

附件十二:华东师大一附中2013年高三工作计划.doc

附件十三:以教务处2013年工作补充计划.doc

附件十四:教务处2014学年第一学期工作安排.xls

附件十五:教学常规管理总则.doc

附件十六:教学工作条例.doc

附件十七:课堂教学细则.doc

附件十八: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实施意见修定稿.doc

附件十九:学校规章中关于作业控制和检查的扼要内容.doc

附件二十:2013年师大附中科研获奖情况.doc

附件二十一:2014年师大附中科研获奖情况.doc

附件二十二:2015虹口区级立项课题.doc

附件二十三:2015年师大附中科研获奖情况.doc

附件二十四:高中作文教学新模式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

附件二十五:华东师大一附中区校合作项目汇总.doc

附件二十六:学校近三年(2012-2014学年)科研课题(项目)情况.doc

附件二十七:2015年华东师大一附中语言文字工作小结.doc

附件二十八:校园推广普通话 争创语言规范示范校.doc

附件二十九: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条例.doc

附件三十:语言文字规范化管理网络图.jpg

 

 

  • 网站制作:上海市华东师大一附中网络中心
  • 沪ICP备06004814号